另外,灰面鷲與赤腹鷹也是一重點,就在昨日(12),一群灰面鷲約莫300隻就落在我家後方的小山上,他們休息的環境大部分是果園與竹林,相信一早應就離開了。
最後一個在住家看到的就是白鶺鴒,總共件過三次,每次大約20-30隻,飛行方向是從山邊往市區,推測是往市區去群聚了。有許多小型燕雀類胃了躲避天敵,白天會飛到原始區去覓食,晚上則飛到相對安全的都市去休息,這是個相當不錯的策略。在眾多例子中,以白鶺鴒最有名,以往在崇德路、國光路、集集中山路等地,均有見過上百隻白鶺鴒在車水馬龍的市區睡覺,一大早就鳥獸散。一直都不知道這些鳥打哪來,現在看到這個現象,或許答案已經有一些線索。
轉涼了,大家除了注意身體外,也可以開始留意身旁的野生動物了,等到氣溫降到18-20度左右,領角鴞就要繁殖囉,敬請期待吧
請問:前輩為何『氣溫降到18-20度左右,領角鴞就要繁殖』?氣溫降低親鳥為雛鳥保溫會更加困難,而且獵物也較夏天少,為何『領角鴞』會選擇天冷繁殖?其他台灣『貓頭鷹』也是否如此?請前輩解惑,謝謝!
回覆刪除氣溫降到18-20度左右,是在都市研究領角鴞繁殖的結果...在這個氣候條件下,都市環境的獵物不見得比森林地區少,例如尼諾氏所提到的一些小型燕雀會有秋冬季群集的現象,都可能提供住在都市的領角鴞食物的來源...
回覆刪除而台灣其他的貓頭鷹,目前除領角鴞可以適應人為干擾較大的環境,其他貓頭鷹並未進駐市區...這些貓頭鷹的繁殖時間仍以春夏季繁殖為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