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

台灣夜鷹研究

研究夜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(1995~),愈深入發現問題愈多,想開個主題,慢慢把這些問題釐清,並希望各位伙伴能提供意見。


台灣夜鷹的分布與歷史
我目前蒐集的資料包括台灣夜鷹的1995-2008全台的分布,這是以過去在大學還有在生態調查公司期間出差的紀錄為主。雖然地景尺度有點大,不過還是可以看出擴散的趨勢。而在自己住家(太平車龍埔)也是在2003年第一次聽到夜鷹,在該年也記錄到繁殖,之後擴散的範圍就愈來愈廣,2008年甚至飛到住家頂樓。有關分布的部份,許多人都說,會不會是以前有只是沒發現?小弟認為像這種叫聲很大,會吵到人的鳥,早期如果有應該是會偵測到的,就像黑冠麻鷺一樣。目前看來,由南往北的趨勢很明顯,而且時間大多在2002年以後,中部猛爆時間則在2005後。

台灣夜鷹在都會區與河濱農耕區的繁殖比較
我研究的另一主題是人工環境與原始環境的繁殖比較,目前收集了人工環境30巢與原始環境45巢的資料。台灣夜鷹在人工環境的繁殖成功率顯著高於自然環境(77% vs 54%)。人工環境主要是因為人為干擾及天敵(鼠)居多,而人為干擾通常是非故意,比如頂樓施工或清潔工打掃;自然環境則有9成失敗是因為洪泛。繁殖投資在我們觀察的所有樣本中,孵蛋工作均由母鳥來擔任,公鳥只負責警戒,警戒也不是飛出來,而是躲在暗處鳴叫。但是,我們在夜鷹密度極高的丹林,曾見識到公鳥的盡責,當研究人員靠近巢區時,公鳥會飛到人員旁邊定點飛行,並發出“瓜”“瓜”的聲音。其它區域就沒有見過如此盡責的公鳥,大部分是很膽小的躲在暗處。當黑夜來臨時,公鳥第一件事就是飛到巢區附近鳴叫,然後就閃人去吃飯了。我們利用圍籬並架設攝影機方式,觀察究竟公母鳥誰餵食的頻率高,但後來發現孵蛋、育雛的工作大部分是母鳥,當然,如果有人觀察到不一樣的,也可以提出。所以,公鳥到底做了哪些事?

繁殖成功的定義
台灣夜鷹屬於半早熟性鳥,就是孵化後就會跑,但是不會自己吃東西。半早熟性鳥的離巢成功界定很困難,有些學者認為第一次飛行即算成功,有些認為孵化即算成功。我們比較贊同前者,然而,究竟怎樣算是飛行?如果以離地移動距離算是飛行,當然,要拍翅膀。我們發現台灣夜鷹幼鳥第一次會飛行,離地高度約30公分,距離約70公分,這種飛行很含糊,此時只有14日齡。我們認為這種飛行實在不足以應付天敵,包括地面的天敵要抓到他都很容易,所以我們認為這樣的日齡還是太菜。如果我們界定第一次飛行至少10公尺,高度不限(主要是一次可以遠離原地多遠),但飛行過程會轉彎(靈活度),則稱為成功飛行,至少需要17~19日齡。我們透過無線追蹤發現,22日齡的台灣夜鷹幼鳥,飛行能力已經相當好。

台灣夜鷹的覓食行為
透過無線電追蹤與夜視鏡觀察,夜鷹在剛入夜時會以主動搜尋方式捕食空中飛蟲。大約一小時後,空中飛蟲群聚減少,夜鷹會採取守株待兔模式,停在固定點,等待過往飛蟲。守株待兔是這樣的,他會抬頭不斷搜尋,有飛蟲經過時會定點往上捕食,然後鷂子翻身,回到原點。天亮前一小時,會再度使用主動搜尋,然後回到日棲點。許多人認為,都會區的夜鷹是因為路燈吸引飛蟲,使得它可以比較省力。事實上,夜鷹利用路燈捕食飛蟲的情況不多見,反而是大卷尾比較常見。我們的觀察發現,都會區的夜鷹在剛入夜後,會飛往較原始的環境,如山區、墓地、大型公園、河床等,之後會回到建物區守株待兔。在台中市文華高中的夜鷹會飛到4公里外的麻園頭溪,在台中縣的中華國小會飛到6公里外的山區覓食,但只有在剛入夜的階段。因此,都會區的夜鷹可能在繁殖成功率上得到好處,但在覓食的投資上卻相對較多。台灣夜鷹的食性根據曾惠芸小姐的資料,夜鷹的食性中以鱗翅目居多,也會有捕食大量出現的昆蟲如白蟻。而我們與曾小姐的研究資料顯示,鱗翅目、鞘翅目、等翅目、膜翅目、螳螂目、直翅目、蜉蝣目、積翅目、毛翅目等等都會吃。有些昆蟲大部分是在地面活動,夜鷹究竟會不會在地上直接張口捕食?這個我們沒有證據,只有一筆夜鷹嘴中有兩根稻草的記錄,為何夜鷹嘴中會有兩根稻草,而且是深入消化道裡?推測是捕食地面昆蟲一起吞入的,所以這個情況或許是有可能發生的。觀察夜鷹捕食最好的情況就是到有螢火蟲的溪床,只要盯著營火蟲,就會見到黑影過然後光點突然消失的情況。

冬天去哪裡?
根據我們的調查,當然,許多人也發現這種情況,就是冬天夜鷹比較少。絕對不是因為他不叫而比較少,而是確實比較少,因為我們設置的定點樣站就有這樣的趨勢。冬天變少究竟跑哪去?而且為何雄鳥比例比較高?我們在7隻夜鷹身上綁了無線電發報器,6雄1雌,想要了解他冬天跑去哪裡。當然,這是在秋天做的事情。結果,母鳥往南飛了60多公里,然後追不到了。部份公鳥也是往南,但是沒有飛很遠的距離。兩隻綁完遇颱風,音訊全無。平原因為輻射冷卻效應,溫差會比較大,但山區森林這種現象比較小,而且森林內還有部分昆蟲是在冬季也活動的,例如蛾類。我們在冬季的林道調查,就發現了不少雄性夜鷹,當然,這只是少數發現,未來還是得努力追蹤,才能解謎。至於雌性夜鷹,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南遷了,甚至有可能離開台灣島。要證明此點,只能靠以後大量繫放,然後看看菲律賓有沒有人抓到了。

冬季都會區台灣夜鷹群聚現象
去年底到今年初,經歷幾波寒流,我們的固定樣點之一,某公家單位在以往這個時間(秋、冬季)是不會上去看有沒有的。今年發了神經上去看,怪怪,11隻擠在一個5*12公尺的小陽台。陽台圍牆高約70公分,全部的鳥幾乎都躲在北邊,隨著一日陽光的變化,會位移到西邊或是東邊牆角。當然,這跟東北季風也有關係,我們在這邊設置的自動溫濕度計顯示,北邊與南邊圍牆的溫度可差一度,寒冷的冬天,一度就很重要了。未來,我們還是會繼續尋找類似的狀況,我相信這種狀況應該是很多才對。

台灣夜鷹的蟄伏行為
許多夜鷹目的鳥都有蟄伏能力,所謂蟄伏就是短暫休眠,用以應付短時間的惡劣條件,比如低溫所導致的食物缺乏。國外做了很多蟄伏的研究,大部分是利用感溫式無線電追蹤。我們研究沒有這項裝備,所以就拿受傷無法野放的鳥來測試。結果顯示,當環境條件變差時,母鳥比公鳥更早啟動蟄伏。這或許可以解釋,冬天台灣的夜鷹為何是雄鳥居多的原因,母鳥可能往南遷移了。

七到九月相約到人工構造物
每年七到九月,人工構造物附近出現的夜鷹量比非此時多,這個根據來自機場與校園。在我接觸的幾座機場,每年此時射殺的夜鷹量,或是被飛機撞死的量顯著增加,繁殖季時反而沒那麼多夜鷹。另外,在校園道路上也有類似狀況,例如暨南大學、東華大學、屏科大等。而在河邊的防汛道路,也是在這個時間會比平時多。我個人認為,RC結構比熱的關係,會吸引一些昆蟲來此吸熱以利起飛,夜鷹來此覓食。當然,這部份要依賴機場屍體的樣本,以及昆蟲採樣,還有溫度變化來作關係才比較客觀。

台灣夜鷹的天敵
狗貓老鼠都是會捕食夜鷹的。而在天上的部份,鳳頭蒼鷹與領角鴞是有紀錄的殺手。我在觀察褐鷹鴞時,也見過嘗試追殺夜鷹,但沒有成功。

台灣夜鷹的鳴聲種類
目前我們有正式錄到音的聲音種類有成鳥三種,幼鳥一種。成鳥包括最常聽見的“追”這個目前只記錄到雄鳥,還沒發現雌鳥叫過這種聲音。另一種為“瓜”“瓜”通常在白天受到驚嚇飛起時發出的聲音,公母鳥均會發出此聲;在丹林研究時,公鳥對接近巢位研究人員也是發出此聲。這種聲音在清晨與黃昏時,也會出現,但不是叫單聲,而是連續聲“咕”“咕”..有點像含水在喉嚨的感覺,聲音不大,通常在吃到東西後會發出的聲音。幼鳥就是在孵化後就會發出細微輕聲的“基”,但隨著日齡,會轉變成“各”,幼鳥發聲是在跟親鳥互動,有時我們會遇到幼鳥剛孵化,他們對研究人員產生銘印,每次去當母鳥離開,他們也會研究人員發出這種聲音,甚至逼近研究人員。有關夜鷹的聲音,用文字實在很難描述,改天再把錄到的東西,想辦法弄道網站上吧。

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

台灣藍鵲被打斷腿

1隻台灣籃鵲停在松竹國小附近住家,被屋主視為烏鴉,以掃把攻擊,將左小腿打至骨折,幸賴鄰居不忍;送醫固定,再輾轉通知本會接手後續照顧


這是10天來收到的3隻藍鵲之ㄧ,都很悽慘(12/19個案是雙腳被夾,粉碎開放骨折.12/27個案是尾羽全斷,瘦弱異常,被發現是到住家水盆找水喝,而且可以徒手就擒,研判是遭棄養或逃逸). 本案藍鵲應被人關在籠子飼養過 ( 左眼上方有明顯腫脹結痂,尾羽不全,右翅羽毛受損 )經逃逸或棄養後,求生不易,也是到住家找食物,不幸遭到毒手.民眾之中;有人下重手,有人伸援手.彼此只是一牆之隔,觀念卻有天壤之別,確是值得玩味.




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

幫忙鳥種辨識

從大里大明中學接收傷鳥1隻,請協助辨識,自然翼長17公分,附蹠4.5公分,喙長2.5公分







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

最新鳥類分類

轉貼一則曾惠芸所寫的東西,有關鳥類分類的小品

分類的意思就是分門別類,將近似的物種分為同一類,但是因用來區別的特徵依不同學者而有不同的分法,因此會有不同的分類系統,在這種各家說法不一的情況下,分類學在生物相關科系學生眼中真是”愈分愈累”的學問。


在1990年前,鳥類分類以外部形態為依據,如羽毛、骨頭等特徵,將全世界鳥種分別歸類在不同的分類群中,但是1990年開始,DNA技術的進步,使得利用DNA作為分類依據的研究越來越多,也產生了更多不同的分類。2008年世界著名研究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最新的鳥類分類報告,利用了多達32kb的DNA序列資料,再度顛覆了過去的分類系統。鷹(Accipitridae)和隼(Falconidae),在過去同屬於隼形目(Falconiformes),是公認關係最近的兩個類群,但在利用許多基因進行研究的結果卻發現,鷹和隼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類群,在演化的歷史上很早就分家了。鷹和貓頭鷹的關係最接近,而隼和雀形目(Passeriformes)鳥類、鸚鵡的關係最近。蜂鳥和雨燕在過去屬於雨燕目(Apodiforms),現在被認為應該和夜鷹一起歸屬於夜鷹目(Caprimulgiformes)下。研究人員認為一些行為,如夜行性鳥類(夜鷹、貓頭鷹等)的夜間活動、猛禽類如鷹、隼、貓頭鷹等,都是在演化的不同時間點形成對環境的適應,因此此篇研究更提供了未來研究演化上一個新的例證。

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領角鴞開始繁殖囉




話說,之前才在討論都會領角鴞會在十一月進入繁殖期,沒想到,今年突然來的早,國光國小的巢箱已經進入繁殖,並產下兩枚卵了。
本台消息,十月二十幾日左右,國光特派員吳志典老師陸續觀察到交配的情形。十月底發現白天有角鴞在巢箱內,進而引來注意,會不會繁殖了?十一月一日,在國光幫眾的協力下,確認領角鴞繁殖,並且成功開啟塵封已久的國安計畫。現在,人人都可觀看領角鴞即時的繁殖狀況囉,詳細的方法會有南投連線記者陸續位您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