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學會將把最新的發生事件及活動訊息公佈於此,
包括研究計畫進度及救傷相關訊息。
來拜年的訪客 --- 領角鴞 - 2010/02/27
本學會感到光榮的消息 News that the Wild Bird Rescue Institute of Taichung Is Proud of - 2010/02/09
台灣藍鵲被打斷腿 - 2008/12/27
幫忙鳥種辨識 - 2008/11/6
乳鴿悲歌-嗉囊被塞異物 - 2008/9/18
享受日光浴的鬣蜥 - 2008/9/17
慘遭黏膠紋身的雨傘節 - 2008/9/17
太平山發現有腳環的金翼白眉 - 2008/9/15
大赤鼯鼠觀察紀實 - 2008/8/22
完整的彩鷸成長照片 - 2008/8/9
鵂鶹巢箱復育-2008蓮華池 - 2008/7/22
救國團解說教育訊息 - 2008/7/20
鵂鶹的巢箱復育成果即將刊載 - 2008/7/5
新的挑戰 --- 8g 夜鷹 , 8.5g 彩鷸 - 2008/6/30
挑戰 0.6 g 斑文鳥 - 2008/6/24
接收 鬆獅蜥 及 大眼鏡蛇 - 2008/6/18
白頭翁幼鳥被迫吃小米 -2008/6/13
四維國小教育宣導 - 2008/6/11
接收 4 鳥 , 包含 1 隻 鳳頭蒼鷹 ( 雌 ) - 2008/6/9
發現史丹吉氏小雨蛙 -2008/6/7
接收 3 鳥 , 包含 1 隻 栗小鷺 - 2008/6/7
接收保育類 1 鳥 2 蛇 - 2008/6/5
乾扁失溫的小白鷺 - 2008/6/4
華視採訪巢箱計畫 - 2008/6/2
接收黑冠麻鷺雛鳥3隻 - 2008/5/25
接收斑文鳥3隻, 雨傘節1隻 - 2008/5/21
從S-H消防隊接收蛇3隻 - 2008/5/18
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
最新消息索引
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
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
野生動物利用人工設施(2/2)
然而,有一些動物則已經到了善加利用的階段,例如紫嘯鶇、洋燕、白尾八哥、蝙蝠等,利用道路設施來繁殖。這些地方的好處是,幾乎沒有天敵,也幾乎沒有生物的干擾。子代除了在離開巢的階段冒的風險比較大以外,其餘幾乎都是很高的成功率。在道路切割、擴增對大多數野生動物不利的條件下,還是有少數因此而獲利。不過,話說回來,這些獲利的動物中,有些可是外來種,例如白尾八哥就是非常善用道路設施的物種,道路的擴建對這些物種而言是一項利多,對整個族群而言更是藉此擴散最方便也最省時的方法。
2009年度巢箱狀況
今年度巢箱的相關研究已告一段落,在來就要等年底了(註:因為都市的領角鴞大約在十一月左右繁殖,所以我們是以每年的十月左右開始作為一個繁殖季的開始)。累計今年的狀況如下
總共有中華、太平、建平、中平(中)、車籠埔、坪林、坪廍分校、東汴、黃竹、頭汴、吉峰、桐林、新社、國光、屏科大等15所學校共46個巢箱,其中中平、太平、坪林、坪廍分校、東汴、黃竹、吉峰、新社、國光、屏科大等10所13個巢箱有貓頭鷹進去使用,總共有蛋38枚,孵出30隻小貓頭鷹,最後有27隻也成功離巢。在這些學校中,太平國小可能因為修樹干擾,母鳥棄巢,巢箱內剩2枚蛋。坪廍分校有一枚蛋未受精或是遭受感染。坪林國小3枚蛋無故消失,懷疑跟去年一樣,孵化後被盜走。國光因為連續降雨、氣溫驟降,一整個天氣錯亂,使得蛋最後壞掉未孵出。屏科大有一巢3幼鳥被盜。
以學校角度看進駐率是67%,以巢箱的角度看使用率是28%。平均窩卵數是2.9枚,扣掉無故消失或是棄巢,孵化率是94%,而離巢率是90%。
另外,在桐林實驗區與新竹科學園區今年各有2巢,其中桐林有4隻幼鳥成功離巢(其中一巢1隻,另一巢3隻),而竹科則全數失敗。兩地的總窩卵數分別是5與6枚。竹科今年有一巢母鳥孵蛋孵了二個月,最後三枚蛋還是沒有孵化,推測此可能與母鳥的年齡有關,由於母鳥經驗不足,並不知道蛋或許早已死亡而癡癡地孵。
在繁殖時間上,國光最早(11月),黃竹最晚(4月中),以上均符合我們的預期。在巢箱尺寸上,第一代(較大)比第二代(較小)的使用率稍高,大一點的巢箱似乎比較獲得青睞。但在巢箱的質料、踏板的有無、方位、高度或是顏色上是沒有偏好的。今年度,東汴、桐林、坪廍分校是與去年相同的母鳥來繁殖。而今年度,共有31隻小領角鴞加入野外族群,雖然,有一些可能不是很順利,甚至最後可能已經死亡,但這原本就是自然的法則。
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
巢箱快訊0407
各位伙伴大家好!
領角鴞繁殖季又來了!!
江老師家和5所學校已經進駐使用,包括新社國小、坪林國小、平部分校、東汴國小與吉峰國小,其中,吉峰、新社、坪林的時間都比去年晚,平部與東汴則是差不多。產卵時間的早晚與食物、溫度有關,往年一二月溫度並沒有像今年低,因此今年並無發現在此期間產卵的情況,若將同一海拔位置巢箱作一固定參數,可以發現今年的低溫可能是讓領角鴞繁殖延後,或是提前在去年十一、十二月繁殖(如中平國中、國光國小、東峰國中、台大等)。我們另外將屏東與霧峰山區設置巢箱的狀況納入比較,發現屏東(屏科大1、屏科大2)與霧峰桐林山區好媽媽1)(繁殖時間也是延後近一個月,這些究竟與氣候關聯度如何?實在是需要長期資料累積才說的準,沒關係,我們有的就是時間。
江老師家和新社國小已在近幾天孵化了。吉峰國小三隻幼鳥預估這星期就會離巢,當然如果天氣突然變糟也有可能延後。
吉峰國小的巢箱狀況可上網觀看,是即時的喔!!有興趣的伙伴或親友請多利用 http://163.17.125.238/
領角鴞繁殖季又來了!!
江老師家和5所學校已經進駐使用,包括新社國小、坪林國小、平部分校、東汴國小與吉峰國小,其中,吉峰、新社、坪林的時間都比去年晚,平部與東汴則是差不多。產卵時間的早晚與食物、溫度有關,往年一二月溫度並沒有像今年低,因此今年並無發現在此期間產卵的情況,若將同一海拔位置巢箱作一固定參數,可以發現今年的低溫可能是讓領角鴞繁殖延後,或是提前在去年十一、十二月繁殖(如中平國中、國光國小、東峰國中、台大等)。我們另外將屏東與霧峰山區設置巢箱的狀況納入比較,發現屏東(屏科大1、屏科大2)與霧峰桐林山區好媽媽1)(繁殖時間也是延後近一個月,這些究竟與氣候關聯度如何?實在是需要長期資料累積才說的準,沒關係,我們有的就是時間。
江老師家和新社國小已在近幾天孵化了。吉峰國小三隻幼鳥預估這星期就會離巢,當然如果天氣突然變糟也有可能延後。
吉峰國小的巢箱狀況可上網觀看,是即時的喔!!有興趣的伙伴或親友請多利用 http://163.17.125.238/
台灣夜鷹研究
研究夜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(1995~),愈深入發現問題愈多,想開個主題,慢慢把這些問題釐清,並希望各位伙伴能提供意見。
台灣夜鷹的分布與歷史
我目前蒐集的資料包括台灣夜鷹的1995-2008全台的分布,這是以過去在大學還有在生態調查公司期間出差的紀錄為主。雖然地景尺度有點大,不過還是可以看出擴散的趨勢。而在自己住家(太平車龍埔)也是在2003年第一次聽到夜鷹,在該年也記錄到繁殖,之後擴散的範圍就愈來愈廣,2008年甚至飛到住家頂樓。有關分布的部份,許多人都說,會不會是以前有只是沒發現?小弟認為像這種叫聲很大,會吵到人的鳥,早期如果有應該是會偵測到的,就像黑冠麻鷺一樣。目前看來,由南往北的趨勢很明顯,而且時間大多在2002年以後,中部猛爆時間則在2005後。
台灣夜鷹在都會區與河濱農耕區的繁殖比較
我研究的另一主題是人工環境與原始環境的繁殖比較,目前收集了人工環境30巢與原始環境45巢的資料。台灣夜鷹在人工環境的繁殖成功率顯著高於自然環境(77% vs 54%)。人工環境主要是因為人為干擾及天敵(鼠)居多,而人為干擾通常是非故意,比如頂樓施工或清潔工打掃;自然環境則有9成失敗是因為洪泛。繁殖投資在我們觀察的所有樣本中,孵蛋工作均由母鳥來擔任,公鳥只負責警戒,警戒也不是飛出來,而是躲在暗處鳴叫。但是,我們在夜鷹密度極高的丹林,曾見識到公鳥的盡責,當研究人員靠近巢區時,公鳥會飛到人員旁邊定點飛行,並發出“瓜”“瓜”的聲音。其它區域就沒有見過如此盡責的公鳥,大部分是很膽小的躲在暗處。當黑夜來臨時,公鳥第一件事就是飛到巢區附近鳴叫,然後就閃人去吃飯了。我們利用圍籬並架設攝影機方式,觀察究竟公母鳥誰餵食的頻率高,但後來發現孵蛋、育雛的工作大部分是母鳥,當然,如果有人觀察到不一樣的,也可以提出。所以,公鳥到底做了哪些事?
繁殖成功的定義
台灣夜鷹屬於半早熟性鳥,就是孵化後就會跑,但是不會自己吃東西。半早熟性鳥的離巢成功界定很困難,有些學者認為第一次飛行即算成功,有些認為孵化即算成功。我們比較贊同前者,然而,究竟怎樣算是飛行?如果以離地移動距離算是飛行,當然,要拍翅膀。我們發現台灣夜鷹幼鳥第一次會飛行,離地高度約30公分,距離約70公分,這種飛行很含糊,此時只有14日齡。我們認為這種飛行實在不足以應付天敵,包括地面的天敵要抓到他都很容易,所以我們認為這樣的日齡還是太菜。如果我們界定第一次飛行至少10公尺,高度不限(主要是一次可以遠離原地多遠),但飛行過程會轉彎(靈活度),則稱為成功飛行,至少需要17~19日齡。我們透過無線追蹤發現,22日齡的台灣夜鷹幼鳥,飛行能力已經相當好。
台灣夜鷹的覓食行為
透過無線電追蹤與夜視鏡觀察,夜鷹在剛入夜時會以主動搜尋方式捕食空中飛蟲。大約一小時後,空中飛蟲群聚減少,夜鷹會採取守株待兔模式,停在固定點,等待過往飛蟲。守株待兔是這樣的,他會抬頭不斷搜尋,有飛蟲經過時會定點往上捕食,然後鷂子翻身,回到原點。天亮前一小時,會再度使用主動搜尋,然後回到日棲點。許多人認為,都會區的夜鷹是因為路燈吸引飛蟲,使得它可以比較省力。事實上,夜鷹利用路燈捕食飛蟲的情況不多見,反而是大卷尾比較常見。我們的觀察發現,都會區的夜鷹在剛入夜後,會飛往較原始的環境,如山區、墓地、大型公園、河床等,之後會回到建物區守株待兔。在台中市文華高中的夜鷹會飛到4公里外的麻園頭溪,在台中縣的中華國小會飛到6公里外的山區覓食,但只有在剛入夜的階段。因此,都會區的夜鷹可能在繁殖成功率上得到好處,但在覓食的投資上卻相對較多。台灣夜鷹的食性根據曾惠芸小姐的資料,夜鷹的食性中以鱗翅目居多,也會有捕食大量出現的昆蟲如白蟻。而我們與曾小姐的研究資料顯示,鱗翅目、鞘翅目、等翅目、膜翅目、螳螂目、直翅目、蜉蝣目、積翅目、毛翅目等等都會吃。有些昆蟲大部分是在地面活動,夜鷹究竟會不會在地上直接張口捕食?這個我們沒有證據,只有一筆夜鷹嘴中有兩根稻草的記錄,為何夜鷹嘴中會有兩根稻草,而且是深入消化道裡?推測是捕食地面昆蟲一起吞入的,所以這個情況或許是有可能發生的。觀察夜鷹捕食最好的情況就是到有螢火蟲的溪床,只要盯著營火蟲,就會見到黑影過然後光點突然消失的情況。
冬天去哪裡?
根據我們的調查,當然,許多人也發現這種情況,就是冬天夜鷹比較少。絕對不是因為他不叫而比較少,而是確實比較少,因為我們設置的定點樣站就有這樣的趨勢。冬天變少究竟跑哪去?而且為何雄鳥比例比較高?我們在7隻夜鷹身上綁了無線電發報器,6雄1雌,想要了解他冬天跑去哪裡。當然,這是在秋天做的事情。結果,母鳥往南飛了60多公里,然後追不到了。部份公鳥也是往南,但是沒有飛很遠的距離。兩隻綁完遇颱風,音訊全無。平原因為輻射冷卻效應,溫差會比較大,但山區森林這種現象比較小,而且森林內還有部分昆蟲是在冬季也活動的,例如蛾類。我們在冬季的林道調查,就發現了不少雄性夜鷹,當然,這只是少數發現,未來還是得努力追蹤,才能解謎。至於雌性夜鷹,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南遷了,甚至有可能離開台灣島。要證明此點,只能靠以後大量繫放,然後看看菲律賓有沒有人抓到了。
冬季都會區台灣夜鷹群聚現象
去年底到今年初,經歷幾波寒流,我們的固定樣點之一,某公家單位在以往這個時間(秋、冬季)是不會上去看有沒有的。今年發了神經上去看,怪怪,11隻擠在一個5*12公尺的小陽台。陽台圍牆高約70公分,全部的鳥幾乎都躲在北邊,隨著一日陽光的變化,會位移到西邊或是東邊牆角。當然,這跟東北季風也有關係,我們在這邊設置的自動溫濕度計顯示,北邊與南邊圍牆的溫度可差一度,寒冷的冬天,一度就很重要了。未來,我們還是會繼續尋找類似的狀況,我相信這種狀況應該是很多才對。
台灣夜鷹的蟄伏行為
許多夜鷹目的鳥都有蟄伏能力,所謂蟄伏就是短暫休眠,用以應付短時間的惡劣條件,比如低溫所導致的食物缺乏。國外做了很多蟄伏的研究,大部分是利用感溫式無線電追蹤。我們研究沒有這項裝備,所以就拿受傷無法野放的鳥來測試。結果顯示,當環境條件變差時,母鳥比公鳥更早啟動蟄伏。這或許可以解釋,冬天台灣的夜鷹為何是雄鳥居多的原因,母鳥可能往南遷移了。
七到九月相約到人工構造物
每年七到九月,人工構造物附近出現的夜鷹量比非此時多,這個根據來自機場與校園。在我接觸的幾座機場,每年此時射殺的夜鷹量,或是被飛機撞死的量顯著增加,繁殖季時反而沒那麼多夜鷹。另外,在校園道路上也有類似狀況,例如暨南大學、東華大學、屏科大等。而在河邊的防汛道路,也是在這個時間會比平時多。我個人認為,RC結構比熱的關係,會吸引一些昆蟲來此吸熱以利起飛,夜鷹來此覓食。當然,這部份要依賴機場屍體的樣本,以及昆蟲採樣,還有溫度變化來作關係才比較客觀。
台灣夜鷹的天敵
狗貓老鼠都是會捕食夜鷹的。而在天上的部份,鳳頭蒼鷹與領角鴞是有紀錄的殺手。我在觀察褐鷹鴞時,也見過嘗試追殺夜鷹,但沒有成功。
台灣夜鷹的鳴聲種類
目前我們有正式錄到音的聲音種類有成鳥三種,幼鳥一種。成鳥包括最常聽見的“追”這個目前只記錄到雄鳥,還沒發現雌鳥叫過這種聲音。另一種為“瓜”“瓜”通常在白天受到驚嚇飛起時發出的聲音,公母鳥均會發出此聲;在丹林研究時,公鳥對接近巢位研究人員也是發出此聲。這種聲音在清晨與黃昏時,也會出現,但不是叫單聲,而是連續聲“咕”“咕”..有點像含水在喉嚨的感覺,聲音不大,通常在吃到東西後會發出的聲音。幼鳥就是在孵化後就會發出細微輕聲的“基”,但隨著日齡,會轉變成“各”,幼鳥發聲是在跟親鳥互動,有時我們會遇到幼鳥剛孵化,他們對研究人員產生銘印,每次去當母鳥離開,他們也會研究人員發出這種聲音,甚至逼近研究人員。有關夜鷹的聲音,用文字實在很難描述,改天再把錄到的東西,想辦法弄道網站上吧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